步入 2021,“十三五”已全面收官,“十四五”正式开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0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生态文明建设仍是重要一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十四五”期间环保产业仍然面临巨大的增长空间,总投资额或将由“十三五”的十几万亿,上升到百万亿规模。
而对于经历了爆发式增长的环保产业,“百万亿蛋糕”将带来哪些影响?跃跃欲试的环保企业该如何抢占市场红利?中建环能副总裁王哲晓认为,未来,环保行业将面临三大趋势,精细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将成为行业的必然。
经济增速放缓 环保产业面临三大趋势
受到经济发展规律影响,叠加短期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会成为未来的新常态,与此相对应的是,环境市场大规模投资建设的机会将逐步减少。
过去的十几年里,环境需求集中爆发,我们需要在几年内快速解决几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如果没有大量的资本支撑,很难实现环境治理任务。因此,环保产业势能快速增大,大量资本集中涌入市场;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环保产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治理资产逐步形成,发展方向逐渐明晰,加上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环境领域的资本市场也度过了第一个投资高潮。王哲晓认为,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十四五”期间环保产业将会出现三大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从“增量时代”逐步进入“存量时代”。近些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备受重视,环保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增量时代,当环境设施的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便会由增量时代转变为存量时代。
第二个趋势是发展模式逐步由“高速度”转变为“高质量”。伴随存量时代而来的,是更为细腻的行业竞争,单纯依靠资本与冲击力很难跑赢市场,王哲晓认为,这种竞争格局中,高质量才能支撑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第三个趋势是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将逐步成为行业动力。当前,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热点,而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下,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与智能制造能够帮助环保企业提高工程管理效率,降低资产运营费用,推动整个环境治理系统良性运转。
环保产业治理单元有两种主要呈现形式,一种是以工程为载体,另一种是以产品为载体,工程和产品中都包含着系统和技术的软支撑。与之相对的,企业也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工程导向和产品导向,关于未来市场格局,王哲晓认为,随着存量时代的到来,大建设(工程)的机会变少后,产品导向的企业会比过去更有机会,企业种类也会分的越来越细,专注细分领域,将技术产品做精做透的企业可能会占据更大的市场优势。
近年来,这样的趋势已经有所显现,城市初期雨水常态化处理、渣砂一体化处理等细分领域备受行业关注,在王哲晓看来,这种在细分领域的深耕,本质上也是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将活干的细一点,实现城市资产效率最大化”的表现。
以排放物的循环利用为例,王哲晓介绍,在很多细分领域,政策监管之前企业都是将废水、废物直接排放出去,而监管之后这些排放物都成了危废,单纯处理危废必然增加企业成本,于是企业开始探索如何做好清洁生产、原地脱危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对于末端资源循环利用,一次参观给王哲晓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硫化氢,经过多番探索,企业尝试将硫化氢中的硫分离出来,生产出了高端树脂镜片,本来的废弃物被开发利用转化为新产品,这种外部成本内化倒逼出来的市场机会,既保证了对环境的友好,也给了企业更多良性循环的动力。而这些领域恰好是环保产业未来可以关注的方向。
近几年环保与农业的跨界结合也是行业焦点之一,王哲晓认为,这两个行业结合的关键能力,并不是完全掌握在环保的人手里,除了要符合农业领域投资长周期的特征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品牌与渠道在企业手中。正如褚时健的褚橙,“褚橙风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品牌和渠道”,褚时健的橙子打磨叠加个人品牌,对产品的商业成功有很重要的影响。沿着这一思路,王哲晓谈到:“在环保跨界农业的领域,有两类企业更能掌握市场主动权,一类是有长周期资本支撑的企业,另一类是掌握品牌和渠道的企业。”
面对更大的市场蛋糕和全新的市场形势,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因时而动,及时调整策略方能持续向前。作为中建环能副总裁,王哲晓一直是市场一线的参与者与思考者。关于中建环能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策略,王哲晓用“行稳”来形容。
这样的策略,是基于中建环能对市场形势的研判。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逐渐趋于成熟与理性,基于规模和数量导向的发展会让企业面临较高风险, 因此中建环能更趋向于深耕优势领域,进而逐步向外扩展。
产品和制造是中建环能的两大优势,未来中建环能将继续专注传统市政与工业领域的技术产品需求,精研技术,做深做专,“如果不把一两个技术做透,谈其他规划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中建环能企业内部共识,只有基本盘稳固,做好产品与技术,才能更有更多发展机会”。
王哲晓表示,在基础盘稳固的前提下,中建环能也会积极探索各种新应用领域,例如:城市初期雨水长效治理是中建环能的关注方向之一。王哲晓认为,经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初见成效,未来几年各地将加强城市初期雨水的长效处理和河湖的水质保持,中建环能也陆续在重点城市完成了城市初期雨水治理的项目案例落地。逐步找到加系统的河湖水质保持之路,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解决之道。
在环保产业,宜兴是一个“明珠”般的存在,作为环保之乡,宜兴集聚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关注细分领域的技术型企业更是占据很大比例。
“宜兴企业的商业和市场能力是很强的”,王哲晓表示,当细分领域成为未来行业关注的重点,宜兴很多在某一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可以将业务做得更极致,将技术研究的更透彻,未来可期。
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在市场向更大规模扩展的趋势中,与很多专注细分领域的企业一样,宜兴的企业在宏观层面也面临限制:如果企业所在的垂直领域发展向好,它们会相对顺利,而当垂直领域面临市场风险时,这些企业可能会处于被动地位。因此,王哲晓建议宜兴企业积极拓宽视野,把握宏观政策与市场趋势,提升战略能力,如此更利于企业未来抵抗风险、收获更高质量的发展。
任重道远,砥砺前行,“十四五”已经全面开局,新的市场格局正在打开,环保产业蓄势待发,有机遇也有挑战。“打铁还需自身硬”,王哲晓表示,企业必须打好基本盘,寻求高质量发展,方能在日趋激励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文章来源:《环保产业》期刊2021年第一期总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