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自《潮起潮涌》一书出版以来,宜兴环保产业的历史获得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从这本书认识了宜兴,认识了环保产业的历史,而人们更多期待的,是从历史看到未来。当前,环保产业正在进入到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宜兴环保集群也正在从传统的制造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有鉴于此,JIEI(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计划再出另外一本关于宜兴环保产业的书。我们现在选择题目叫《新一代环保产业集群》,邀请一批宜兴优秀企业家结合个人的工作经历以及企业的发展故事,探讨发展动力与模式,展望下一代集群发展。本文为样书初稿选章。
自2005年创立至今,专注于工业废气焚烧的瑞鼎,在以水为主的宜兴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已拥有180亩的厂区,接近300个员工,产值从几千万增长到5个多亿。在全球疫情大背景下,仍然保持着稳定连续的增长势头。
瑞鼎的主要创始人,陈敏东、丁康君、唐国祥,都曾是福鼎的技术和销售人员,从1997年到2002年,在福鼎做了五年。2003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台湾,总部在台湾的福鼎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此时,几个人的想法是找一个比较大的制造平台,把焚烧炉业务继续做起来。于是几人先后入职了丁蜀的江苏全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环境工程部,沿用了福鼎的技术,并将产品商标名定为“瑞鼎”,寓意是给业主带来祥瑞的、安全的焚烧炉。业绩不错,便合作成立了“全能环境”,后来经历一次股改,更名为“金能环境”;到2009年时,“瑞鼎”商标产品出现了几个爆款,为了便于申领总承包资质,原班创业人马正式成立了“江苏瑞鼎”。
壹
这听起来是一个带着老东家技术出走、创业、抢市场的桥段,是宜兴每年都会发生的老套故事。但瑞鼎在故事里添加了自己的主线,由此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演绎轨迹。
从2005年开始,陈敏东加入了公司,自此,“创业五人组”人员齐备,并稳固合作至今。陈敏东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思路,得到了其他创始人的一致认可。于是公司调动主要力量开启创新之路,聚焦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废气催化焚烧炉就是这一阶段的作品。当时,这一领域的涉足企业只有瑞鼎和上海东化环境两家,是一片全新而充满挑战的市场。瑞鼎抢先布局,拿到了瑞士和日本的两家顶尖重金属催化剂的独家代理权,随之获得了该领域毋庸置疑的话语权。在新的人员、物料、设备、理念的加持下,瑞鼎的第一套国产化丙烯酸废气催化焚烧项目就获得了巨大成功,上了当年中国环境报的头条。
紧接着,2007年,团队又开发了废气蓄热焚烧炉,这在当时是国内首创。该技术通过换热、蓄热功能的设计,10万方每小时的顺酐废气不需要燃料燃烧,几乎没有运行成本,却能1小时产生5-8吨蒸汽。在具备接收条件的地方,这些蒸汽能以180-200元/吨的价格被收购并网,仅蒸汽一项收益,一年能达到一两千万,在处理污染的同时产生直观的经济效益。
在广州一个落地项目中,废气蓄热焚烧炉甚至能将废水一并处理:在废水热值较高的情况下,装置可以在废气燃烧的同时燃烧废水,并产生过热蒸汽。这个项目前期投资约9800万,第一年就可以收到1亿以上的回报。
这样的投资回报率,使瑞鼎在细分领域几乎获得了垄断地位,在当时的宜兴乃至中国境内,瑞鼎没有同类型的竞争者。只要做RTO(蓄热式热力焚化炉),就绕不开瑞鼎。在国外有几家企业能够对标竞争,但其在中国没有相关业绩,所以也难以中标,只能走议标模式。
废气蓄热焚烧炉、废气催化焚烧炉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瑞鼎的拳头产品,并入选“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及《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0 年版)》。这两项产品为瑞鼎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可观的利润,在全国迅速铺开500多套,遍及石油、化工、制药、危废等行业。
这是由技术创新挖掘出的蓝海市场,也让瑞鼎真正实现了“差异化竞争”:市场较为饱和的危废焚烧、固废焚烧,瑞鼎基本不再参与,业务转向企业内部的废气废液焚烧;产品种类则是走丰富化路线,区别于行业中几家以单一产品见长的企业。转型之后,瑞鼎和老东家福鼎,几乎不会再在项目中碰到。但从合同规模来看,瑞鼎在国内排得上前十名。
实际上,瑞鼎的技术创新,并非从0到1的、横空出世的创新,更多的是企业基于对行业的理解,对国际前沿技术的筛选、改造及结合。比如蓄热焚烧是芬兰的技术,催化焚烧是日本的技术,含盐废液焚烧是美国的一家大型跨国环保公司的技术,在了解后,瑞鼎看好应用前景,便积极介入、加以改造,在针对本土市场的改造中积累经验。其中,更多的是对行业眼光及原理判断方面的考验,之后则是依据市场及客户的优化调整。
有时候,产品无法完全满足客户要求。由于瑞鼎没有中试,只能上线最终产品,如果有问题就必须花钱改。在难以调整产品的情况下,瑞鼎也会去和客户一起想办法,甚至跳出末端治理的环节,进入到业主工艺流程中,尝试如何通过调整客户生产流程,以较小的代价完成让步接收,确保达标排放。丁康君认为:“只要项目开始了,就是亏本,也要改到我们设计的初衷。”在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到福鼎“亲家理念”对瑞鼎服务意识的影响。
“做研发从来不是一步到位。有些技术或材料目前达不到要求,我们就要用曲线突破的方式,兜一个弯,通过几个手段累积起来,来达到相似的效果,这也是一种创新。”丁康君总结道。
尝到了甜头的瑞鼎,选择将技术创新一年年地进行下去。公司几乎每年都有产品立项,沿着产业链将阵地一步步延长,做出产品、不断完善,然后投入市场。自主研发制造余热锅炉,以便承接焚烧后余热利用环节的设计思想;开发板式换热器,以便利用低温余热气体中的热量;布局原位固碳、干冰利用技术等,则是为了抢占高地,提前深入到碳减排领域。
瑞鼎获第五届环保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贰
有人说,地处宜兴,在环保方面的技术创新大多不划算,因为研发投入高,而复制、仿制的成本太低。对此,瑞鼎的思路是“专利垄断+不断更新”:通过专利垄断设置技术壁垒,打造企业的护城河;而一个新产品,最多只有3-5年的红利期,如果没有后继创新,在市场上只能挣到没有技术红利的血汗钱,因而还需要再根据市场推陈出新,增强自我配套,减少被制约的风险,同时降低成本。
也不是没有遇到过“撞设备”。比如后来江苏大信环境选择单一产品战略,将废气蓄热焚烧炉做专做精。这对于瑞鼎来说是不容忽视的挑战。单品极致化能够有效聚集资源、降低成本、打开营销通道,使大信产品的竞争力快速提升。对于这个后发的竞争对手,瑞鼎选择了“让市场”,放弃这个曾经的拳头产品所带来的市场空间。做出这个决定时,瑞鼎在废气蓄热焚烧领域的占有率并不低,达30%。不过这时候市面上的供应厂商已远不止最初的两家(瑞鼎、上海东化),约有上百家企业加入了战局,策略各异。
“单品战略不适合瑞鼎,而且小型蓄热焚烧最好的几年行情我们已经拿到了。所以该让的市场还是要让的。然后倒逼我们去开发新的产品。一定程度上我们也要感谢大信。”丁康君笑道。
在大信之外,相似的情形也一再发生,热解焚烧炉、回转窑等产品带来的市场,也在产品开发出的几年后,让了出去。
我们无从知晓这句“感谢大信”在说出时,丁康君有没有咬住后槽牙,但毫无疑问,瑞鼎的“多品+创新”战略,撑住了一次次细分市场的竞争冲击。
叁
丁康君将瑞鼎成功的要素之一归功于“齐心协力的5个人”。公司的五个股东,在一起工作近20年,理念高度一致,醉心于公司的升级发展,不拘小节。
董事长陈敏东的存在,就是一个有趣的佐证。陈敏东并非公司最早一批的创始人,他是2005年左右,通过招聘面试进入的公司。当时,丁康君将陈敏东招进公司,任命为业务经理。入职后,陈敏东表现出了卓越的创新经营才能,贡献了公司绝大部分的创新思路,将几大拳头产品推向市场,并大获成功。功劳越大理应收获越大,几个股东一致同意将公司交由陈敏东管理,占控股权。
就这样,陈敏东成为了“招进来的董事长”,但这不影响其他股东对他的认可和支持。在控股权转让的过程中,没有内耗和扯皮,没有一个股东离开。转让完成后,大家继续留在管理层各安其职。
到今年(2022年)末,聊起当初的决定,丁康君回过头来算了一笔经济账:“转给陈总之前我拥有17%的股份,当时公司产值2亿多;现在我占8%的股份,但公司产值到了5亿多。可见我是不亏的。”
更难得的是,五人的事业、生活理念也趋近一致。按照大多数人默认的划分方式,这五人都是“大老板”、“有钱人”,自己开公司,且每年产值可观,大致是过着极其体面乃至奢华的生活。事实上,没有一个人买别墅、豪车,都住着普通的商品房,用着不起眼的出行车辆。赚到的钱,悉数投在了公司的固定资产和研发费用上。
“五人组”聚齐后,瑞鼎的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提速:从2012年开始买地投资、建厂,几乎从零起步,十年光景里,攒起了180亩厂区、接近10万平方的建筑面积,车间、办公楼、员工宿舍陆续配备完全。硬件到位后,没有好的产品说不过去,于是瑞鼎开始做战略谋划,做锅炉、做换热器,拉长产业链,希望通过技术储备将市场上的相关产品打上瑞鼎的烙印。
东厂区
西厂区
“我们没有去享受,我们也不想停下来。”丁康君说道。这样的日复一日,对于五人来说,大约早已不是劳碌的重复,而成为了一种接近理想的探寻。他们都想看看最远都能走到哪里,想验证自己可能蕴藏的能量密度。
肆
陈敏东的迅速融入,也是瑞鼎一直贯彻的人才观念的缩影。
在陈敏东之前,董事长是周听华。创业不久,他和其他股东说:“以后能不能在宜兴买房就靠你们了。”这句朴素的、充满江湖气的话将几个人的心凝聚了近二十年。在丁康君的理解里,瑞鼎少有自上而下的权力气息,更多的是火花的碰撞和灵感的流动。正如老董事长的这句话,代表着公司的发展要靠新鲜力量来创造。也正是这样的理念,促成了新老董事长的流畅更替。
对于人才的尊重、期盼和信任,一年年、一层层地传递了下去。尽管瑞鼎是一家民营股份企业,但大家都默契地把它当作真正的社会化企业来管理:内部的管理岗位,没有任何一个股东亲属任职;关键岗位上的科长、副总、总工、副总工,大多通过招聘大学生进行培养,经过考核提拔到关键岗位,并且实实在在地给予股份;股东到了一定年龄也就退了,会物色新的力量来接替。
去年,公司成立了“上海瑞鼎”。在市场利益的考量之外,一项重要影响因素,是因为上海具有比宜兴更多的、适应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能极大地增强企业实力。于是瑞鼎更进一步,跳出了“宜兴圈”,在上海打造了具有十几个高级工程师的团队,链接了外部更多的鲜活力量。丁康君深信,这样一个团队,能够打开更多新的思路,使企业拥有和以前不一样的视角。
可以说,在人才方面,瑞鼎非常开放。从基层到股东的诸多岗位,合适的人凭借自身力量就能敲开大门,书写独特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