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理人:架起 “科研 - 产业” 桥梁,让科技与产业 “双向奔赴”

2025-09-25 来源:技术转移研究院 作者:技术转移研究院

西北工业大学李文亚教授的冷喷涂技术,从实验室走向量产车间,签约订单突破千万元;西安交大王斌团队的有机储氢技术,落地厂房并实现小批量交付;西安工程大学赵舟的 3D 纺织碳纤维预制件,投产即斩获数百万元销售额…… 这些科研成果 “从书架到货架” 的跨越背后,都站着一群关键推动者 —— 技术经理人。在陕西,这支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 “桥梁型” 队伍,正以专业服务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 “死亡之谷”,让实验室的创新火花真正点燃产业的发展引擎,推动科技与产业实现深度融合的 “双向奔赴”。

一、破局 “死亡之谷”:做成果转化的 “摆渡人”

“科技成果产业化中,技术不成熟、资金短缺、场地难寻等问题,往往会把初创企业逼入‘死亡之谷’,我们的使命就是帮他们跨过去。” 秦创原(咸阳)创新促进中心技术经理人田博的话,道出了这一职业的核心价值。

2023 年,王斌的氢易能源在推进储氢载体产业化时,就遭遇了 “厂房危机”:研发总部在西安,却找不到符合化工用地要求的场地,而投资人的进度要求迫在眉睫。田博团队得知后,立刻联动彬州、永寿、长武等地资源,逐一陪同考察选址,最终敲定落户彬州。考虑到企业初创期 “烧钱” 的研发压力,田博又多次对接当地部门,将 “企业自建厂房” 改为 “园区代建租赁”,约定 5 年租期后再协商购买 —— 这一 “量身定制” 的方案,不仅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更帮其节省了大量初期资金。如今,氢易能源已具备 2000 吨 / 年的生产能力,技术商用步入快车道。

这样的案例在陕西并非个例。依托技术经理人团队的专业评估与资源对接能力,2021 年以来,咸阳累计对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 1300 项,成功落地企业 350 家;而在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技术经理人张艺翔为李文亚教授包办了厂房对接、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全流程手续,让其创办的斯赛姆科技快速投产。技术经理人用 “保姆式” 服务,为科研成果架起了通向市场的 “第一座桥”。

二、升级 “创业合伙人”:从 “中介对接” 到 “全周期陪伴”

随着陕西科技成果转化 “三项改革” 的纵深推进,科技工作者从 “不敢转、不想转” 变为 “我要转、转成功”,技术经理人的角色也从单纯的 “技术中介” 升级为科学家的 “创业合伙人”,深度介入成果转化的全生命周期。

“我们不只是‘牵线搭桥’,还要做成果筛选、知识产权布局、融资对接、股权设计的‘全案顾问’。” 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技术经理人孙雨尧说。2022 年,她在走访西安工程大学时,发现了赵舟团队的热防护结构 3D 纺织碳纤维预制件项目 —— 凭借复合材料专业背景,她一眼识破项目的产业价值,随即开启 “陪伴式服务”:从专利授权的细节打磨,到办公与生产场地的实地勘选;从核心团队的股权设计,到政府扶持政策的申报落地,孙雨尧全程跟进。不到半年,企业顺利投产,如今销售额已达数百万元。“技术经理人帮我们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让转化之路少走了太多弯路。” 赵舟的感慨,道出了许多科研创业者的心声。

三年多来,孙雨尧及同事已推动 1000 余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落地西咸新区,覆盖先进制造、氢能储能等多个高端领域。从 “单点对接” 到 “全链服务”,技术经理人的角色升级,让科研与市场的衔接更紧密、转化效率更高。

三、培育 “创新催化剂”: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技术经理人的价值愈发凸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激增。为破解 “懂技术的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不懂技术” 的人才瓶颈,陕西正以系统化布局培育更多 “创新催化剂”。

2025 年 1 月,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 —— 由省科技厅、教育厅等五方共建,整合高校师资与产业资源,打造 “实战型” 人才培养基地。首期培训班吸引了 100 名高校成果转化负责人、企业技术骨干参与,配备技术、产业、资本 “三位一体” 导师矩阵,邀请行业 “大咖” 手把手传授项目辅导、融资对接等实操技能。“周四去投资机构参访,10 个名额瞬间抢空” 的场景,印证了培训的务实价值。来自中国移动陕西公司的学员卢洋坦言:“技术挖掘、场景适配的实操方法,都是能直接用在工作里的‘硬货’。”

如今,陕西已形成 “培训 + 认定 + 职称” 的全链条技术经理人建设体系:累计培训超 5500 人,认定省级技术经理人 1292 名,1063 人取得技术转移转化职称。《陕西省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 年)》的出台,更明确了未来三年的培育目标。“技术经理人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环,我们要让这支队伍‘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 省科技厅成果转化处负责人表示。

结语:以 “人才桥” 架起 “创新链 - 产业链” 融合之路

从李文亚的冷喷涂技术到王斌的储氢载体,从孙雨尧的 “全周期陪伴” 到技术经理人学院的 “实战培育”,陕西的实践清晰地证明:科技成果转化不是 “单点突破” 的偶然,而是 “体系支撑” 的必然。技术经理人作为连接科研与产业的 “关键纽带”,既破解了科研人员 “不懂市场” 的痛点,也填补了企业 “难找技术” 的空白,更以专业服务降低了成果转化的风险与成本。

当越来越多的技术经理人从 “摆渡人” 成长为 “合伙人”,当 “培训 - 认定 - 激励” 的人才体系愈发完善,科技与产业的 “双向奔赴” 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而陕西的探索,也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 “人才驱动” 路径 —— 以人才为桥,让创新落地,让产业升级。